Conference Program

(一)电磁发射总体技术分会场



吴广宁

吴广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是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滑动电接触的研究工作,在高铁领域出版了首部弓网滑动电接触专著,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6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2项,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王国平

王国平,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器系统发射动力学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军委装备发展某专业组成员、军用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力学进展》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制定国家军用标准和中国兵器行业标准2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8项、软件著作权10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部委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1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邵 涛

邵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脉冲功率和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应用等。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离子体科学和能源转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IEEE-NPSS脉冲功率科学技术委员会执委,IEEE-ICOPS2024大会主席。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IEEE-IPMHVC William Dunbar奖获得者(2018),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15)。兼任High Voltage: Deputy Editors-in-Chief,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Associate Editor,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高电压技术》等期刊编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





赵文俞

赵文俞,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材料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材料测试分析技术、热电磁耦合物理机制与新效应、热电磁多功能设计与实现、高性能热电磁能量转换新材料与器件和高效热电磁全固态制冷技术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20余项,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Energ. Environ. Sci.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







(二)脉冲直线电机技术分会场





卢琴芬

卢琴芬,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电机的优化设计、驱动控制及应用技术,包括各种直线电机及新型永磁电机驱动系统,以及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技术及电机故障诊断,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直线电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是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




徐 伟

徐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直线电机及驱动系统,和中车、徐工、兰州电机、东风汽车等多家重点行业权威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在直线感应电机系统稳动态等效模型、多参数辨识、效率和推力提升、系统级优化等方向获得原创。入选IET Fellow、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湖北省百名专利发明领军人才。担任IEEE IES 武汉分部主席、2021年国际直线电机大会(LDIA)主席、2023年国际模型预测大会(PRECEDE)主席、IEEE TIE等期刊(副)编辑、国际直线电机大会指导委员(ISC Member)。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金砖国合)、国家自科基金、湖北重大、徐工重大等项目。带领团队研发多个电机系统样机及产品,通过权威部门科学技术评价5次,在城轨交通、电动汽车、钢铁冶炼、石油开采等行业得到应用。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80余篇(IEEE汇刊论文1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0余项(10余项得到应用及许可转化)、省部级奖4次、国家发改委节能产品目录1次、国际学术奖4次、国际期刊或会议最佳论文奖14次。相关成果Google Scholar引用率7100余次(h指数42)。




陈立学

陈立学,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磁发射、电接触、开关电器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专题、预先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获2020年度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承担的《电路理论》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承担的《电磁场与波》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马光同

马光同,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现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超导磁浮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包括重点项目在内的自然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及企业委托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1000余次,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日本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登记软著3件。






(三)脉冲储能技术分会场



谢 佳

谢佳,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青年973首席科学家,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IEEE PES中国区储能材料与器件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2002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化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陶氏化学资深研究员、合肥国轩高科研究院院长。2015年6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主持储能电池青年973项目(优秀结题)、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牵头编制基金委十四五“电能存储与应用”科研规划。在国际核心期刊Science,Nature子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 120 余篇,获专利授权 73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




李江宇

李江宇,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其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5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6年转至华盛顿大学,历任助理教授、终身教职副教授和正教授。2020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长期致力于功能材料多场耦合效应以及原子力显微方法与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逾万次,并多次在国际会议做大会、主题和特邀报告。




张志成

张志成,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聚合物储能电介质的设计合成及改性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用3900余次,H因子34。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1项重点、2项面上、1项青年)。现任高分子通报、大学化学、IET Nanodielectric和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等期刊编委。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介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应用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西安市粘接技术理事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化学会理事等职。





沈 洋

沈洋,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现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60篇论文,他引12000余次;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从2017年起,担任国际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编辑。







(四)脉冲电能变换技术分会场



李武华

李武华,2002年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导师为IEEE Fellow、IEE (IET) Fellow何湘宁教授;2008年至2010年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随后留校任教;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10年至2011年受加拿大政府资助赴Ryerso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加拿大科学院/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Bin Wu教授。曾于2007年至2008年在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GE Global Research Center)做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大容量功率器件的特性建模、高性能变流器的拓扑理论、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的运行控制等。负责建立(完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省部级、企(事)业合作研发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基金委“杰青”、科技部“973青年科学家专题”等。至今已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9年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8年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程思为

程思为,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12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12年4月到2013年11月,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福特汽车公司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研发部。自2014年2月起,他加入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舰船、航空与车用大容量、高性能多相电力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电机及其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状态监测。





蒋 栋

蒋栋,2005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底获得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气工程哲学博士学位。2012年1月加入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研究中心(UTRC)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兼工程师。2015年7月全职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和运动控制技术。截至2022年9月,在此领域发表和录用2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70余篇SCI索引的IEEE Transactions论文。获得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蒋栋从2015年11月起担任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2016年5月入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2020年7月当选IET fellow。多次获得IEEE期刊与会议的最佳论文奖。2018年发起成立IEEE PELS武汉分会并担任首届主席。2022年起担任IEEE PELS中国区副主席。





陈 武

陈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先进电能变换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研究成果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已获授权美国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2)、中国电源学会优秀青年奖、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







(五)检测与控制技术分会场






李兴文

李兴文,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高电压与大电流、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研究。获2022年IEEE Ragnar Holm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ward。






袁 烨

袁烨,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和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博导,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09和2012年分别在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2至2016年分任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Fellow、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一直从事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理论及其在工业应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近五年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含共同)发表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Mechatronics、Automatica论文10余篇。担任国家科学评论NSR、NSO学科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IEEE Tra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编委(2019-2021),《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控制工程》、FEM、ARC、IJRNC和IEEE Trans. on Mechatronics工业人工智能方向专刊编辑。






王祥科

王祥科,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杰青等支持。担任军委科技委方向/主题专家,中国指控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IEEE 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无人集群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关注不确定条件集群决策和控制理论,承担军民领域重点项目20余项,带领团队构建具有任务能力的规模化固定翼蜂群侦搜系统。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IEEE 汇刊/IEEE Letter 系列论文23篇,出版无人机集群相关专著/译著3部,培养研究生5人获军优博/硕。






张 俊

张俊,国家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2008年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并获博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丹佛大学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2018年在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任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近五年张俊教授撰写了5篇专著章节,发表论文近百篇(谷歌引用约2200次),受理发明专利十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机混合智能和复杂系统管控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近五年承担包括”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际学术科技奖和行业科技奖九项。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自动化学报、指挥与控制学报、IEEE 计算社会系统等期刊编委会成员。







(六)高速高过载制导技术分会场



凡永华

凡永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控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1998年本科毕业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02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西北工业大。现为装备发展部某专业组专家。作为副总师负责装发某重点型号,空军大机动靶标,海军中高空超音速靶标的研制,先后完成演示验证及供靶飞行试验20余发。






董云龙

董云龙,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装备预研雷达探测技术领域专家库成员,航空学会雷达分会委员,长期开展雷达海上目标探测技术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柴 波

柴波, 198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研究员,硕士导师,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航天九院771所总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战略、战术导弹计算机等的研制和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创新基因、预先研究等。曾荣获航天功勋奖、航天奖、航天基金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论著1部,获专利2项,曾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马溢清

马溢清,海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多个领域的专家和项目总师。主要从事精确制导飞行器和舰船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含)以上奖励9项,编著3部。






18162625772